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文章 > 正文

仰望秦嶺(9)

時間:07-19 13:15 閱讀:


魏征慷慨陳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突厥蠻夷,如同野獸。若加恩養,必成大患。

溫彥博亦針鋒相對:華夏蠻夷,皆上天所育。應歸王化,若以德懷,不生歧視,彼感君恩,趨承恐後,豈有後患?

在開放的大唐尚且如此,其他時代就不用提及了。

文化指的是任何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被社會公認更高雅、更令人心曠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對文化人類學研究而言,沒有無文化的社會,甚至沒有無文化的個體。每個社會,無論它的文化多麼簡陋,總有一種文化。

一般來說,文化是具有適應性的。當然,也有非適應性的。在新幾內亞的某些部落,認為女性是不潔的,認為與女性接觸越少越好,必然影響到部落男性與女性的性關係的發生頻度。一個有損於這個部落的社會生存機會的習俗不大可能持續存在。這就是非適應性習俗,在中國宋代興起的女性纏足,就是一種非適應性習俗。能增加一個社會生存機會的習俗稱之為適應性習俗。

文化代表著對自然環境和生活需求的適應一樣。文化也代表著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即對相鄰民族的適應。中國近代爆發的“五四運動”,實際是一種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們振臂高呼,打到孔家店。實則是一種激烈的文化適應性選擇。

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的三個旗手——陳獨秀、胡適和魯迅,都是知識精英的代表。

橫向比對,去考察人類的三千多種文明,唯有中華文明連續不間斷傳承至今時。這是人類文明的驕傲。一句讚美似乎有些過於輕率和淺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探究,中華文明為何具有這麼頑強、持久、堅韌的生命力?這才是應該需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看待的。

話題又重新回到袁曉媛和安子介鴻儒大賢的身上。在他們對人類語言的那種吞吐大荒、窮達四野的感知和思想的啟發下,讓我等獲得破解華夏文明傳承的基因密碼。“漢字”是華夏民族文化悠久傳承從未中斷的長壽的基因密碼,是華夏文化發展延續的根。它是一種不受時間和空間(地域)限制的文字。

由於漢字的存在,後世人可以讀懂千年前的古代先賢的經典著作,直接獲得先輩對話、感知的機會,不受限制的汲取到先輩們思想的文化滋養。從而,獲得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是文化人類學或者民族學至關重要的探討課題。

文化認同感是延續、傳承與發展的原動力。文化認同是保持部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保證。比如:民族心理的認同,實際與民族本身的關係不大。換句話說:民族的文化心理認同並不取決於民族本身。最典型的例證莫過於哈薩克--蒙古,在國外的諸多史學著作中,常常把哈薩克--蒙古放在一起來講。比如法國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他的史學名著《草原帝國》裡,就是這樣處理的。因為,他們實在難以區分:在成吉思汗時期,克烈特、乃蠻、蔑爾乞、弘吉喇惕等諸多部落,都同屬於“蒙古”名稱的族群,而現今卻是哈薩克族群中的部落之一。造成這個民族演變的根源就在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