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文章 > 正文

仰望秦嶺(5)

時間:07-19 13:15 閱讀:


文化建設在此刻,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9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牽頭,編寫了一套系列叢書《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有總報告《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現代化》、有分領域的《中國至2050年重大交叉前沿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國至2050年生態與環境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國至2050年水資源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等十六個分項報告。

今,沒想到在文化領域,也有人提出“文化復興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實在令我等驚奇和興奮。吳兄振鋒和魏傑先生談到此處,均提到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孔丘仲尼就是一個深懷文化敬畏的先賢,他曾驅車至秦地東大門的函谷關下,幾頑皮孩童的戲言——“是車讓城?還是城讓車?”,把仲尼擋在關外。

顯然,幾個頑皮孩童不至於把聖人嚇得膽怯。而是,他敬畏的龍城人伏羲、岐山周塬人姬發均是秦地之人。函谷關下的怯步,實則是仲尼對華夏先賢的敬畏。

有敬畏,才會有尊重。才能充當文化的傳承者。傳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為了建設。傳承什麼?建設什麼?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朱大可:“文化復興”的路線圖與時間表》裡,王普軍的提問也很有專業水平。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獲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在文化領域卻受到各種非議。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中國文化的現狀,又該如何推動文化領域的建構和改革?

朱大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化沒有獲得跟經濟一樣的成就,反而因經濟的快速運動和教育的嚴重缺失,而呈現為嚴重衰退的景象。並表現在主體認知、核心價值、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歷史傳承、原創能力、基礎美感、人際交往、個人教養、民族語言、國際傳播、文化產業等十二個主要方面。這種危機狀況引發了公眾的普遍焦慮。其中,屬於公共倫理的誠信危機,受到了公眾的最大詬病,但它只是症狀,而不是產生整個文化綜合症的病根。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公民社會的建構,它是公民階層、公民制度和公民意識形態的三位一體。沒有這種現代公民社會的形成,任何有關文化的理想主義設計,都只能是刻畫在沙地上的藍圖。

這些,不僅僅反映在文化層面的有識之士。上至大賢鴻儒,下至草根百姓。均有不同群體、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呼籲和奔走。特別是環境安全、食品安全、飲水安全等等問題的日益尖銳化,一切都上升至政治層面,顯現在廣眾面前。這些問題的集中暴露,說明了在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題認知、核心價值、倫理道德”諸方面的缺失。

振鋒先生還專門把《朱大可:“文化復興”的路線圖與時間表》打印出來,選出上述的斷落,讀給我聽。就孔丘仲尼的思想價值觀,與我展開激烈的辯論。爭論的分歧在於我對孔門儒學思想的不認同。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