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文章 > 正文

仰望秦嶺(6)

時間:07-19 13:15 閱讀:


這些認知分歧,在朱大可先生處也有陳述。

記者:如何認識從清末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探索中的功能,並總結其得失?精英和大眾文化如何實現良性的互動,以塑造新的文化可能?

朱大可:自從軸心時代以來,精英持續成為歷史的主要動力。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也是如此。它的三個旗手——陳獨秀、胡適和魯迅,都是知識精英的代表。但這種認知已經被互聯網時代所擊破。大數量的自媒體如博客和微博,製造了一種普遍的幻覺,認為碎片式的言辭可以代替哲學思辨和思想探索,而口水可以代替文化原創。但事實上,除了有助於形成輿論監督環境之外,這種廣場式運動,對文化建構並無直接助益。中國的問題在於,它已經錯過了文藝復興型的精英導引時代,而鑒於精英的飽受質疑,文化改造的使命,變得無人可以承擔。“公知”正在成為一個反面名詞,遭到各色人等的嘲笑。作為文化重建的主力,專業和公共知識分子在獨立性、精神性、創造性和正義性的普遍衰弱,是我們要面對的最大難題。精英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取決於雙方的自我重塑、以及是否能夠達成核心價值的共識。

記者:儒家文化是主宰中國意識形態長達2000多年的“官學”,在20世紀飽受摧殘之後,現在又面臨被高度追捧的“復興”局面,你如何評判儒學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意義和功能?

朱大可:在20世紀以前,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儒家文化的空氣裡。但儒學是一個內容駁雜的體系,其中既有一些值得吸納的道德教義,甚至有陸王心學這樣的哲學高峰,但也有需要加以過濾和批判的思想垃圾。不加甄別地把儒家神聖化,並視為拯救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這只能重蹈歷史的覆轍。

記者:你認為怎樣的文化格局才符合你心目中的健康文化形態?

朱大可:我贊成重新接續歷史文化傳統,但我也擔憂儒家的一家獨大。我們不僅要重視孔子,至少還要重視老子和墨子。尤其是墨家思想,長期受到打壓,從未獲得必要的傳承。中國的“文化菜譜”,應當是各種思想菜系的自在組合,它不僅要容納中國的各種思想學派,更應當容納“西方先進文化”,由此形成多元並置、百花齊放的態勢。只有這樣,公民對文化思想作自由選擇的權利,才不至於淪為一紙空文。把某個單一學派變成具有絕對權威的“官學”,只能重演兩千年文化專制的鬧劇。

記者:在解決中國文化面臨的這些問題和推動“文化復興”方面,你有什麼良方嗎?

朱大可: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決,完全取決於頂層設計。就像中醫的整體辯證思維那樣,你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文化枝葉上的病症,需要從制度根基上加以解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快也需要三、四代人才能初見成效,也就是100年左右的底線時間。動手的方向,首先是政治體制改革,其實是教育體制和意識形態體制的改革,只有正確推動這三方面的改革,就能逐步形成有利於“文化復甦”的良性生態,並經過數代人的不倦努力,最終實現中國文化“偉大復興”的夢想。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