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文章 > 正文

仰望秦嶺(10)

時間:07-19 13:15 閱讀:


曾經同屬於回鶻的裕固族是由甘孜回鶻衍變來的,吐魯番的維吾爾是高昌回鶻演化而來,南疆喀什一帶的維吾爾則是由蔥嶺西回鶻衍化而來。……這就如同鮮卑人自覺地漢化認同,中亞諸民族的首領,曾紛紛以“唐家子汗”為榮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方言複雜……由於漢字的自身優勢,不受地域和語音的限制。只要都認識漢字,客家人和女真人就可以直接用漢字進行交流和溝通。最感人的故事,莫過於清代康熙年間,一杭州商人乘船在山東成山角觸礁,被山東老鄉發現搭救。由於互相不通方言,商人急中生智,用手指在沙灘上寫字。山東老鄉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幫助他身體康復返回家鄉。這就是漢字書同文的巨大優勢所在。

漢字不受時間、空間地域限制的優勢,才是漢字流傳幾千年而不斷,通行縱橫數萬里而不絕,才獲得了華夏民族文化的悠久傳承與延續。如果漢語拉丁化,那麼,就切斷了現代與古代聯繫與溝通的根須,必然造成文化的傳承斷代。也就是說:漢字的拉丁化,將會讓華夏活著的文明變成一具僵死,淪落為僵死的文明。

在袁曉媛先生《論漢字的科學性》一文中,中外有識之士均意識到漢字在現在科技發展進程中潛藏的巨大優勢。漢字的高度邏輯性、抽像性、靈活性,強大的組合能力、無窮的開放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可以不斷淘汰和更新詞彙的能力)、精絕的猜估能力(與拉丁語相比,其揣摩與猜測優勢,讓認識漢字數量不足的人們,也可以通過揣測與估計出所表達的大概意思)、美妙的構圖能力(方塊結構形式,為書法之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通俗的講:中國的書法藝術,實際讓古老的漢字變得鮮活、靈動、富有生機。

書法,讓華夏文明變成了一種活體文化。就如同中華醫藥的經絡,它是一種鮮活的、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活體藝術。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在那些傳世的書法經典作品中,解讀出那些古代先賢融入作品中的思想、靈魂、情感和性格。甚至,當時的社會形態。

我在《書法性格》裡就闡明了傳統經典書法作品裡,所隱藏的豐富的歷史信息: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產生的一個崇尚清談、攀附風雅的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最典型的人物群體就是“竹林七賢”,楷書就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誕生了。

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楷書,多呈俊秀、飄逸、灑脫之形態。追求脫俗、瀟灑、飄逸是那個社會時期,文人雅士們追去的最高境界。也是那個時期的社會風尚和社會心理的折射與反饋。

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得示貼》、《遠宦帖》、《長風貼》以及王獻之、王珣的書法作品中均可得到印證。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