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感悟文章 > 正文

雲中鶴(3)

時間:08-05 14:40 閱讀:

  可以說,他是一個孤獨的行路者,舉步維艱,他看到了中國的脆弱。而他分明又是一個躬身踐行者,他編練淮軍,嚴酷鎮壓太平軍,成為中興名臣,興辦洋務,徐圖自強,促使中國走向近代化,開中國西化之先河。操辦北洋,南洋,福建三隻海軍,使海軍雄踞於諸強之列。主持甲午中日戰爭。雖然最後都失敗了,但它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庚子之變時,他又與東南諸總督巡撫簽訂東南互保條約。使東南地區免遭生靈塗炭。雖然說也有抗命不遵之嫌,但卻也是當時唯一可行之法。因為他深知不與洋人鬧翻還可慢慢積蓄力量,徐圖自強。一旦開戰,則中國必敗。這也是一些有識之士所有目共睹的。所以當時的中國所需要的就是隱忍,堅而不發。而當時的清流們和太后可不這樣想,他們打著一場仗只是為了面子。竟向各國宣戰,利用義和團民的迷信手段去進攻各國使館。終至庚子國變的發生。所以才會有近代庚子之屈辱。慈禧西逃西安,都城被攻陷,北京城市盡毀,迎來更大屈辱。四點五億兩,四億五千萬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最後還是由李去收拾殘局。
  他深知封建制度低下的行政效率而想方設法的去促成和辦成一些事情。妥協也好,低頭也罷,他知道他的時日無多,大清時日無多。再也經受不住洪楊那樣的內亂了。而大清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時間和自強君主的親政。用大清國的財政去興辦洋務自強。盡少操辦一些像慈禧過壽還需要抽調戶部本應撥給海軍購買軍艦的銀兩的事件。何其荒唐!
  李鴻章在一系列的屈辱條約中,都扮演了一個賣國賊的角色。不管怎樣,愚昧的民眾不會懂得。他們只知道是李簽訂了這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皇帝是沒有錯的,太后是沒有錯的,文武大臣也是沒有錯的。當然自己肯定也是沒有錯的,那麼總會有人為之負責買單吧。李鴻章,對,就是他。
  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深深的找到了那個罪魁禍首--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腐敗的統治階層和文官集團。試著想一想,城下之盟,何談公平,何談公正。不簽,兵戈難熄,必會造成比上一次更加深重的災難。若簽,必會落得個身敗名裂,惡名遠揚。君不見,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作為戰勝國都落得個不平等地位,更別提晚清沆瀣一氣的各國侵略者了。而且能夠做的了他大清王朝主的不是他李鴻章。而是那個身在宮禁的葉赫那拉和愛新覺羅。而李鴻章不過是歷史和統治者推出來的替罪羔羊而已,僅此而已。
  和平時期,個個喊打喊殺,真遇開戰,又慌不擇路,落荒而逃。這就是當時中國的現狀。說實在的,看出問題的不在少數,而真正去做的,又寥寥無幾。他從來都是一個人在戰鬥。有的時候,李也想過要放棄,而且從他的詩文中亦可窺測一二。也能感受的出他的牢騷與不滿,光緒親政以後也是一片猛錘爛打,太過急躁。他也沒有太多經驗,只是盲目聽信於書生氣很濃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們。結果我們也看到,康有為不過就是一個跳樑小丑。只是一個清流之人。慈禧看到了隨著變法的深入危機四伏。大清也岌岌可危。而光緒還在一味的繼續進行下去。所以變法被廢止了。光緒被囚禁在了瀛台,康梁外逃。這似乎都沒有超出李的猜想。他知道,這個朝廷已無法挽回。只有慢慢的通過引導才有可能拯救。由外而內的進行慢慢變革才是唯一一可行之法。所以在當時那個通觀全局,扶大廈之將傾的唯有李。所以在李去世之後,慈禧和光緒才會失聲痛哭。在整個晚清,前前後後也只有他一個人在忙。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