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感悟文章 > 正文

一場陌生的清談

時間:08-01 12:55 閱讀:
  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羅,或許只能獨自面對,素顏修行。
  ——龍應台
  
  認識顧野生是從喜歡西藏開始的。
  喜歡西藏,喜歡那雄偉肅穆的布達拉宮,喜歡那轉山轉水轉佛塔的聖地,喜歡那皚皚連綿的雪線上的雪,喜歡那朝聖者一生只為一個目標的修行……
  因為一直嚮往那個神聖的地方,所以看了《朝聖》。才知道有這樣一個80後的女子——為了去西藏,不顧家裡的反對,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結束電視台的實習工作。以出走的決然姿態,坐上了火車去拉薩。
  在書首頁上的贈言是西藏活佛格傑仁波切題的——看不見的西藏,看得見的心靈。
  於她的筆下,西藏慢慢的以另一種姿態呈現。遠的變的近了,模糊的變得清晰了,神聖的變的平易近人了。唯一不變的是生命裡的那份厚重感,就如同她無意介紹大昭寺,小昭寺的景點卻獨對八廓街裡的朝聖者感興趣一樣。那份不變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因為在每一個朝聖者的心裡都有一份厚重的信仰,在朝聖的路上,人們的精神視野總要朝向現實世界之外。
  朝聖者們三步一跪,五體投地,匍匐於地,用身體丈量這個蒼茫的中華大地。額頭與鼻尖的繭子是靈魂的舍利。它們不會脫落,因為一修行就是一輩子,直至這從泥地裡來的身子終歸於泥裡。
  在顧眼中的西藏是我們看不見的西藏,沒有旅遊攻略的介紹,沒有物質的刺激,只有一個素顏的女子與時光深處最真實的自己相遇時的美好。在她的鉛華下是看不見的拉薩,看不見的修行,看不見的神靈,還有看不見的游吟詩人——倉央嘉措。
  說到倉央嘉措,我個人以為顧也只是寫了他的皮毛,但是文末寫到西藏門巴族的孩子們對這位情僧的遺忘讓我記憶尤為深刻。他們會唱流行歌,卻忘記了倉央嘉措的道歌抑或情歌。就如同我們一樣——學得了英語,卻慢慢忘了母語。時代發展的桎梏在這裡相遇,留下作者無盡的悵惋。
  或許西藏從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美麗的風景,淳樸的人們,渴望知識的孩子……
  一座城市,不管再好,都有她隱秘的疤痕。
  就像顧所寫的那樣,西藏到處都是遊客的味道。所以,有些人永遠無法進入拉薩的真正內部,並沾沾自喜的將膚淺的表面——全盤接受。
  就像她聽到孩子們唱著流行歌而忘記了門巴族千百年流傳的民歌時悲喜交錯的心情一樣。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哪一種古老的文化還能“獨善其身”?
  就像她筆下的苗榮一樣——那些追尋自由的卻又處於城市邊緣的藏飄族。讓我想起了那個我很喜歡的問句——誰還記得生命原本的模樣?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