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文章 > 正文

藏在深山裡的「小布達拉宮」(2)

時間:06-09 08:37 閱讀:

  村頭大槐樹邊第一家住著村長的怙恃,劉大娘和韓大爺老兩口。為什麼在北方的大山深處竟會呈現雷同南邊修建氣勢氣魄的鄉村和院落呢?聽老人說,這個村莊名字也很離奇,叫“大汖(字典讀pìn去聲,內地人讀chang)村”。大汖人說,山水為汖,暗示水從山上流下來,就是我們說的瀑布。因為本來大汖村山口有3條瀑布,所以取名“大汖”。關於大汖的泉源,也有差異版本。某個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樹四周挖掘出古墓。從遺物記實揣度,汗青上曾有馬姓一族,南邊人,一個朝廷大臣,為躲避劫難由他鄉走進這座大山,修築了本身的故里。從此不知什麼原因若干年裡村完工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韓家三兄弟從洪洞來到盂縣,老大和老二欺負老三,把他趕進深山,讓他自生自滅。老三無意中走進這個無人居住的村莊,自此在這裡安了家。那麼馬姓南邊人該是大汖村的創造者,而這個韓家老三,卻成了大汖人的祖先,因為本日的村民都姓韓。據內地文物部分觀測,大汖村後有座鎮山大王廟,內裡供奉著七尊石像。“鎮山大王”石像的背後有一些磨損風化了的文字記實,最後的落款是:“承安五年”。“承安五年”應是公元1200年,距今應該已有810多年了。十幾年前,大汖村尚有85戶,320多口人。此刻,大汖實際常住的只有11戶,17口人,個中,最大的90歲,最小的50多歲,村民險些全是古稀老人,平均高出70歲。年青人因為耐不住寥寂都搬走了,韓大爺家的小院兒本來住了20多口人,此刻只有他們老兩口還在這兒恪守。
  大汖村的大爺大娘都很熱情,見了面都要愣住腳步答覆我們沒完沒了的問題。村中最高處一處院落住著韓大爺和梁大娘,大娘82歲了,耳聰目明,還在帶著眼鏡繡用花布頭毗連起來的靠墊。瞥見我們就說:“進來坐坐吧,喝口水吧,你們此刻來太早了點,天氣冷,山上什麼都沒有,過了五一來就悅目了”。坐在大娘的炕頭,與大娘嘮著家常,就像回到了童年年華,回到了奶奶、姥姥家的熱炕頭。村子的風氣古樸,老人們很少見到外來的客人,子女們除了節沐日也很少返來,老人就像見到了久違的孩子,噓寒問暖,聊著村子的故事,聊著家長裡短。那一刻,真的但願這樣淳樸的鄉情不要因為央視的播出,不要因為現代世風的侵蝕而改變了顏色。大概很多旅客如我們一樣,一方面但願探訪即將磨滅的傳統風情,一方面臨如何保持它的純潔性和原生態而深感憂慮。
  時近中午,來到了村口的劉大外家,大娘的兒子、孫子正好來看她,老兩口興致很高。一進院兒,韓大爺就拿出畫著大汖村的水墨畫,尚有過往的照片向我們展示,其神情是那麼孤高。午飯就在大外家辦理了:一碗西紅柿蛋湯,兩個饃,一盤豆腐、土豆、粉條肉燴菜。也許是走累了的緣故,抑或是緣於對這個古村的熱愛,這頓普通的飯菜吃得很是香美。
  村中的十七位老人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輪迴來去地餬口著、勞作著。蔬菜、谷子、玉米、土豆是村裡的主要作物,加上過年時當局發放的糧食,也根基滿意老人們的餬口之需。老人們還養雞、養羊,賣羊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歷之一,殺羊,也成了漢子們最嫻熟的手藝。其實在村邊的山坡上,在沿路途中,你會看到成群的羊在覓草,寥寂的大山,也因了羊,因了羊倌偶爾的一聲吆喝,衝破幾近塵封的寂靜。
  村子沒有什麼娛樂餬口,看大戲要步行10里地到梁家寨去,老人年齡大了,都很少外出。他們一般在靠近午時或黃昏的時候三三兩兩來到村口,打打撲克,嘮嘮家常。跟著央視的記載片播出,越來越多的攝影喜好者可能驢友來到村裡,與旅客談天也是他們精力餬口裡最重要的一部門。盡量年齡偏大,但大部門老人的身體照舊蠻硬朗的,走在他們身後,深深折服於他們的步履,都這麼大年數了,走起來蠻輕鬆的,即即是背著籮筐也身輕如燕,這真是大自然的恩賜。村民們的心底善良,無論我們在那邊,從哪個角度照相,他們都給以共同,並一直守候在旁邊,時不時看看我們拍的片片,時不時的說說他們的山村的順口溜,俺們大汖好著呢: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青山綠水氛圍好,只見哥哥不見嫂。滑稽詼諧的順口溜,很簡短的幾句話,道出了他們得意其樂的精力餬口。總之他們那儉樸的語言,能表示出他們的感情——真誠、善良、友好。他們也許物質餬口較量貧窮,可是他們有信念,有耐性,有愛心,用本身的僵持,守望著汗青,守護著故里,並用本身的雙手締造不為外人領略,卻實實在在屬於他們的幸福餬口。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