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三境
時間:2013-08-05 14:37 來源:經典網摘文章 作者:九九文章網 閱讀:次
時下,完全不讀書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但是要回答“讀書究竟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想必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倘若要將這林林總總的答案進行分類,無外乎三種類型:一是休閒讀書,二是功利讀書,三是自我需求讀書。我們暫且稱之為讀書的三重境界。
何謂休閒讀書?至少包含這樣的幾層意思:讀書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事先的計劃,只是為了消磨時間;閒時讀,有其他事情便不讀;讀書無所謂苦和樂,感覺有趣可能多讀一會兒,沒趣就合上書本看風景、做白日夢或打瞌睡。大凡能稱得上是讀書人,都應當有過休閒讀書的經歷。比如我們在車站等班車時隨手翻翻報紙,陰天躲雨進書店看看架子上的新書,開會時帶一本舊雜誌……這種讀書有點類似心理學上的無意注意,其讀書本身的收穫是很小的,屬於比較低級的讀書境界,但是這種讀書方式能拓寬我們的視野,常常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引起我們閱讀和思考的興趣,從而使讀書上升到其他兩個境界。假設我們在書店隨手翻閱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感覺不錯,於是買回家認真閱讀,讀書的境界就有了新的提升。
讀書的第二重境界是功利讀書。也就是指讀書帶著明顯的功利色彩,比如我們為了取得學士碩士博士而讀書;為了英語考級、職稱考試、幹部競聘而讀書,屬於“為人讀書”的範疇,即別人要求我讀書,而我要從別人手中取得利益而不得不去讀書。這種讀書有明確的目的,但大多屬於“寒窗苦讀”型。古人所言“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千鍾粟、黃金屋”,於是就用“頭懸樑、錐刺股”的辦法苦讀,就屬於這種境界。毋庸置疑,功利讀書極大地刺激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無論哪個國家都無法也不能將讀書和功利完全割裂開來,我國文革期間的慘痛教訓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讀書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應該是自我需求讀書。說穿了也就是讀書為己,即讀書是出於自身的內在需求,並已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讀書為己,在古代就被視為治學之本。孔子曾經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譯成現代文的意思就是“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為己,就是“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也只有為己,才能達到“因心以會道”的治學效果。宋代學者黃庭堅說的“吾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正體現了自我需求的讀書境界。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生贈言詩中云:“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這種不為名利的讀書態度,成就了先生史學泰斗的大師地位。先生讀書是為了自己的道德學識,故能求得真理。先生於三十六歲前的十數年中,先後在歐美許多知名大學讀書,學習梵文、巴利文、藏文、希臘文等二十餘種文字,但無意取得博士碩士學位。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學銜,但先生不屑一顧。終其一生,先生沒有任何讀書人用來炫耀的學銜職銜,始終做一名普通的教授,所以才能有卓識、有勇氣,不為世俗所拘,從而達到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治學境界。
何謂休閒讀書?至少包含這樣的幾層意思:讀書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事先的計劃,只是為了消磨時間;閒時讀,有其他事情便不讀;讀書無所謂苦和樂,感覺有趣可能多讀一會兒,沒趣就合上書本看風景、做白日夢或打瞌睡。大凡能稱得上是讀書人,都應當有過休閒讀書的經歷。比如我們在車站等班車時隨手翻翻報紙,陰天躲雨進書店看看架子上的新書,開會時帶一本舊雜誌……這種讀書有點類似心理學上的無意注意,其讀書本身的收穫是很小的,屬於比較低級的讀書境界,但是這種讀書方式能拓寬我們的視野,常常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引起我們閱讀和思考的興趣,從而使讀書上升到其他兩個境界。假設我們在書店隨手翻閱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感覺不錯,於是買回家認真閱讀,讀書的境界就有了新的提升。
讀書的第二重境界是功利讀書。也就是指讀書帶著明顯的功利色彩,比如我們為了取得學士碩士博士而讀書;為了英語考級、職稱考試、幹部競聘而讀書,屬於“為人讀書”的範疇,即別人要求我讀書,而我要從別人手中取得利益而不得不去讀書。這種讀書有明確的目的,但大多屬於“寒窗苦讀”型。古人所言“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千鍾粟、黃金屋”,於是就用“頭懸樑、錐刺股”的辦法苦讀,就屬於這種境界。毋庸置疑,功利讀書極大地刺激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無論哪個國家都無法也不能將讀書和功利完全割裂開來,我國文革期間的慘痛教訓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讀書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應該是自我需求讀書。說穿了也就是讀書為己,即讀書是出於自身的內在需求,並已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讀書為己,在古代就被視為治學之本。孔子曾經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譯成現代文的意思就是“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為己,就是“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也只有為己,才能達到“因心以會道”的治學效果。宋代學者黃庭堅說的“吾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正體現了自我需求的讀書境界。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生贈言詩中云:“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這種不為名利的讀書態度,成就了先生史學泰斗的大師地位。先生讀書是為了自己的道德學識,故能求得真理。先生於三十六歲前的十數年中,先後在歐美許多知名大學讀書,學習梵文、巴利文、藏文、希臘文等二十餘種文字,但無意取得博士碩士學位。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學銜,但先生不屑一顧。終其一生,先生沒有任何讀書人用來炫耀的學銜職銜,始終做一名普通的教授,所以才能有卓識、有勇氣,不為世俗所拘,從而達到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治學境界。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關美文
最新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