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友情文章 > 正文

知己

時間:04-13 16:02 閱讀:
風輕撫秀髮,摩挲臉盤,微牽五指。人生十字路口,隨風飄蕩,向左向右都只是期遇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此之所以千古流傳,不是因佳句出塵,只因它同時描述了人魂之深處最渴望的雙情感:知己和愛情。愛情沒有對錯,知己不分好壞。愛情已是彼此相融,對錯都是自己,此即彼,彼即此;知己則是心靈交付,無關利益。

知己是對等心性上的交流,是同一靈魂在不同肉體上的某一方面的分離。

知己者如伯牙與子期。伯牙為子期之死摔琴絕彈,不是意氣而是知己已亡,琴心亦亡。曾於高山流水中,心與心暢遊翱翔,無關語言,無需文字,拈花微笑亦不過如此。此刻,互融的心靈失去的不是此的彼,而是此的此。二中亡一,尚可獨立,一中失微塵或剎那都是死亡。枯竭的心靈流淌不出浩蕩的江水,攀登不上巍峨的高山,唯留琴弦波動起伏,錚錚索然.

知己者如王子猷和戴安道。“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此故不只是說明王子猷性情瀟灑,不只是體現“魏晉風度”的任誕放浪、不拘形跡。從心理上說,是因為於寂然的暗夜中,無語四壁,酌酒詠詩,子猷思與知己暢所欲言,所以歷一夜大雪覓知音。但是,為何造門不前而返?為何興致未與知己言言已盡?只因,於夜乘小船的旅途中,子猷已將欲言之言傾訴於戴。言已盡性,無須多言。雖未謀面,但心性相通無需顏色。

知己與朋友不可等同,知己是一,朋友是二。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將朋友按益損分類,說明朋友之間是有利益關係的,有所分別,不為一體。因此,朋友之間相處就要注意禮節,不可過分的逾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疆界,處於認識事物的不同階段和不同角度,都有多年形成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多說無益,適可而止。

從某種程度上,知己的本性是一,朋友的本性非一。知己只有“己”一人,失缺一點已是心性懼罔。“朋”是兩隻手足,要於身體的兩側搖擺,並行邁步才可穩步成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知己又豈是時空可以隔閡的?但,雪夜有幸可以訪戴的又有幾人?無戴可訪,也只可隨風翩然……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