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散文網:經典原創精美文章集合
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文章 > 正文

三棵樹

時間:06-09 08:46 閱讀:
  在我看來,東湖路應該是池州最美的一條路,而百牙山下的一段卻是東湖路最美的一段,不只僅是因為這裡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那樣“有山有水、有河有湖”,更因為這裡有樹。山是百牙山,山上矗立著明朝建築的古塔;河是清溪河,“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湖是百荷公園,湖中開滿了紅紅白白的荷花。樹是什麼樹呢?是百牙山上的蒼松翠柏,照舊清溪河濱的驕楊垂柳?都不是,她們只是東湖路上普普通通的三棵樹,模擬魯迅先生的說法,一棵是香樟樹,別的兩棵也是香樟樹。
  香樟樹?也許有人會說,香樟樹在池州不是到處可見,最普通不外的樹種嗎?煙柳園公園、翠微苑小區裡的香樟樹也許比這裡更多、更大、更美吧?縱然是東湖路雙方的香樟樹,也是聯貫數公里,又何止三棵、三十棵?然而我說的這三棵樹,既普通卻又並不普通,普通是因為她們只是普通的香樟樹,不普通是因為她們長在路的正中間,而不是長在路兩側的人行道上。精確地來說,她們並不是一開始就長在路的中間,起初她們也是冷靜地站在路邊,和其他的行道樹一樣。2010年東湖路拓寬改革,路雙方的行道樹多半在挖掘機的轟鳴中傷筋斷骨,在移栽的進程中或死或傷,只有這“三姐妹”倖免於難,毫髮無傷,至今仍然亭亭玉立於東湖路的中央,可以在車來車往中左顧右盼,且顧盼生姿。
  通常走過東湖路,眼光城市被“三棵樹”牽引,思想也會被“三棵樹”牢牢纏繞,久久不能分開。也許,“三棵樹”的呈現只是一個偶爾,或是一種突發奇想的功效,但其明示的卻是決定者、設計者、建樹者見識的悄然轉變,是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的破土泛起,縱然是一種偶爾,個中也一定存在諸多一定因素。固然常常顛末“三棵樹”,卻依然無法做到熟視無睹。
  “是到三棵樹嗎?”,上週末打的前往暢春園與同學小聚,司機的一句話讓我極端驚奇,想不到“三棵樹”竟然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了池州的一個地名、一個景點,這大概也是東湖路拓寬的設計者和寬大市民始料不及的吧。普普通通的三棵香樟樹能在短短時期內成為小有名氣的“三棵樹”,這是決定者施政理念的轉變和市民代價判定的改變的配合功效。“三棵樹”沒有在階梯拓寬進程中被“拆遷安放”,得以保持原有的狀態和形態,這應該感激決定者見識的轉變;“三棵樹”的留存沒有被倉皇過往的眼光所忽視,卻成為熱議的話題和存眷的核心,這應該得益於寬大市民見識的改變。“三棵樹”長在東湖路的中間,透過她們稠密翠綠的枝椏,我似乎清晰地看到,生態、綠色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人們的心間。“見識一變天地寬”,生態建樹、綠色文明的理念一旦在人們的心中生根,哪怕再窄的階梯也會容得下樹木的發展,再細的河道也會容得下魚兒的徜徉,再小的陽台也會容得下花兒的綻放和鳥兒的讚美……。
  我想,三棵樹的保存,不只僅是保存了三棵樹,更是保存了人們對生態、綠色的眷戀和憧憬。三棵樹的的曼妙身姿,美化的不只僅是東湖路,而是整個池州城;擦亮的不只僅是我們的眼睛,而是我們的心靈。
  道家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本日是三棵樹,來日誥日就會是三十棵、三百棵、三千棵、三萬棵……。可以想像,在不久的未來,在我們餬口的這座小城,將會有更多的樹木與我們晨昏相伴,為我們遮風擋雨,讓我們在樹蔭下憩息、遊戲,呼吸清新氛圍,凝聽婉轉鳥鳴……。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蒲公英
下一篇:當時的夏天